抗日战争期间,日军曾多次试图攻占延安,但每次都被黄河阻挡,无法跨越黄河深入西进。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?背后隐藏的秘密,便是萧劲光所指挥的黄河防线部队,正是他们的出色战术和英勇表现,让日军在黄河前束手无策。
日军虽然装备精良,拥有大炮、飞机等先进武器,但为何就不能突破黄河呢?我们不妨从萧劲光等人的高超战术中找出答案。
1939年3月12日,日军集结约2000人,带着20多门大炮,进攻晋西北的兴县。次日,日军的飞机对八路军河西阵地进行侦察并进行轰炸,随即,日军大炮开始了长达3小时的猛烈轰击。接着,大批日军开始试图渡河。然而,八路军河防部队并未立即行动,而是静待时机。此时,警6团的部队悄然部署,等到日军大部队挤满河岸准备渡河时,突然间八路军集中火力,从机枪阵地向敌军猛烈开火。日军猝不及防,被突如其来的机枪扫射打得措手不及,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和恐慌。在这种情况下,萧劲光指挥下的预备部队趁机渡河,袭击敌人侧翼,迫使日军败退,最终向兴县方向撤退。
展开剩余72%这场战斗,日军损失惨重,约140人丧命,100余人受伤,而八路军河防部队仅有6人伤亡。即便如此,日军仍不甘心失败,准备再度进攻。
到了5月初,日军在河东离石一带集结了一个旅团,配备了30多门大炮,气势汹汹地准备从宋家川附近渡河西犯。10日晚,日军的先头部队到达王老婆山,后续部队仍在急速推进。但八路军的河防部队早已监视到敌人的动向,萧劲光准确掌握了敌情。在日军尚未稳住阵脚之前,八路军团长文年生便亲自率领一支部队,趁机东渡黄河,突袭日军大队。经过数小时的激烈战斗,八路军成功歼灭日军200余人,缴获步枪和机枪20余支。日军见此局面,不得不立即撤退,掉头向东退去。
1940年元旦,日军再次发动进攻,分兵三路,向晋西大宁、吉县和永和一带推进。每路约千余人,并带着10多门大炮,试图渡河进攻。日军先占领了马头关、凉水岩、泥金滩三个据点,接着便开始用大炮和机枪向对岸猛轰,同时派出多架飞机进行空袭,并投掷了毒瓦斯弹。但八路军的防线并未被打破,守备部队保持隐蔽,始终没有任何反应。看到八路军没有动静,日军步兵便开始集结到河岸,准备渡河。就在此时,八路军才发起猛烈反击,敌方被迫以炮火回击。双方在黄河两岸激烈交火,日军在强大的火力下,部分船只被击毁,敌军遭到了一定的伤亡。
接下来的几天,萧劲光指挥河东部队与游击队展开了一系列袭击,持续打击日军的辎重和增援部队,迫使日军放弃渡河计划,开始撤退。八路军趁机发动反攻,渡河追击,并与一部分溃退的日军展开了约两小时的激战,最终成功撤回河西。
在这次战斗中,八路军共歼敌180余人,缴获步枪10余支、马匹数十匹,而自己仅伤亡8人。日军再次在黄河边被阻挡,未能实现西进计划。
这几次战斗中,日军一次次企图进攻延安,却始终无法跨越黄河,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,就是萧劲光指挥的八路军河防部队。尽管八路军的武器远不如日军先进,但凭借他们过硬的战术和充分的战前准备,成功地遏制了日军的进攻。他们的部队指挥员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红军,战斗经验丰富,战术灵活多变,充分发挥了游击战和防御战的优势。
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《十大王牌军》一书中,详细记录了八路军如何死守黄河岸边,成功阻挡日军进攻的事迹,这本书也成为了经典的军事畅销书。
发布于:天津市在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