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休前要是没搞清楚社保养老金的门道,到手的退休金可能少一大截!今天揪出 5 个“隐形误区”,全是大家常踩的坑,看完能省不少心~
误区一:缴满 15 年社保,退休前就不用缴了
养老保险缴满 15 年确实是领养老金的“最低门槛”,但 “多缴多得”是铁律。养老金计算公式里,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都和缴费年限直接挂钩。
举个例子:俩人同一年退休、工资水平差不多,A 缴了 25 年,B 只缴 15 年,A 的基础养老金能比 B 多近 1/3(基础养老金公式:(全省社平工资 + 本人指数化月均工资)÷2 × 缴费年限 × 1% )。而且医保更“严格”,很多地方要求男缴满 25 年、女 20 年才能终身报销,要是提前停缴,退休后医保报销都没了。
人社部多次强调,缴费年限越长,养老金待遇越高,别以为缴满 15 年就“躺平”,多缴的每一年都是未来的“提款机”。
误区二:缴费基数越低,“性价比”越高
有人觉得“选最低基数缴费,自己扣钱少,划算”——这是典型的“短视”!
养老金是 “缴费基数越高、时间越长,账户里攒的钱越多”。个人账户里的钱是个人缴费基数的 8%(全部进自己账户),基础养老金也和“本人指数化月均缴费工资”挂钩(简单说,你缴得越多,和社平工资的比值越高)。
比如当地社平工资 6000,选 60% 基数(3600)缴 15 年,个人账户能存 5.18 万;选 100% 基数(6000)缴 15 年,个人账户能存 8.64 万——光个人账户养老金,每月就差好几百(个人账户养老金 = 账户储存额 ÷ 计发月数)。而且医保个人账户返钱也和缴费基数挂钩,低基数返得少,相当于“隐性损失”。
误区三:社保转移、断缴“无所谓”
跨省换工作不转社保?中间断缴不管?养老金领取地和断缴后果,远比你想的复杂!
养老金在哪领?看“累计缴费满 10 年的地区”,要是多地都不满 10 年,得回户籍地领。要是没转移,异地缴费记录没合并,最后领钱可能少算年限。
断缴影响更大:养老保险累计不够 15 年,退休领不了养老金,得补缴或延缴(2023 年不少地方补缴有严格条件);医保断缴直接停报销,重新缴还有 3 - 6 个月等待期,生个病都没保障。
换工作记得及时转移社保,断缴能补就补,别等退休才发现“年限不够”“待遇缩水”。
误区四:“视同缴费年限”不用操心
早年在国企、机关单位工作的,养老保险改革前的工龄叫“视同缴费年限”,这部分能领 过渡性养老金。但视同缴费得靠 档案证明(比如招工表、转正定级表)。
要是档案丢了、记载不清,视同缴费年限认定不了,过渡性养老金直接“泡汤”。人社部对档案审核有明确要求,退休前一定要查清楚自己有没有视同缴费年限,档案齐不齐——这步没做好,退休后少拿一笔钱,后悔都来不及。
误区五:退休后养老金“固定不变”
好多人以为退休后养老金是“一锤子买卖”,其实 国家连续 20 多年上调养老金(2024 年也有调整)!调整方式是定额调整、挂钩调整、倾斜调整。
比如挂钩调整里,缴费年限越长、养老金水平越高,涨得越多。举个例子:退休时养老金 3000 和 5000 的人,每年挂钩调整能差几十甚至上百块。所以退休后养老金不是“死数”,每年都有机会涨,别觉得退休后收入就“定死”了。
这 5 个误区,每个都和你退休金多少、能不能顺利领钱挂钩。退休前把这些理清楚,才能让养老金“最大化”。你现在对社保养老金还有啥疑问?评论区聊聊,或者自查下自己有没有踩坑~
#退休 #养老金 #社保误区 #养老规划 #退休金
信息来源:人社部官网、国家统计局、历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通知
在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