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绵山-大同“护佛”路
(摘自《天生我才:冯骥才传》,杜仲华著,中国言实出版社)
2009年清明前夕,"寒食清明之乡"山西介休境内的绵山,春寒料峭,雨雪飘洒,云烟氤氲。一派"人间仙境"中,盛装的山民载歌载舞,欢迎前来参加"第二届中国清明(寒食)文化节"的冯骥才一行。尽管头发和衣衫均已淋湿,冯骥才却始终面带笑容,心中无比畅快。因为在清明节的故乡,他体验到了"清明时节雨纷纷"的诗境。
半年前,他刚从遭遇地震浩劫的北川抢救羌族文化归来,便初登绵山,用田野调查的方式,对当地发现的神佛造像进行搜集、整理、断代、编制数据库;又聘请摄影师入山拍摄,由他主编、中华书局出版,一部关于绵山神佛造像的大型精美图典得以问世。
冯骥才在绵山“清明文化论坛”上做主题发言。
4月3日上午,冯骥才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俗专家一起,参加了隆重的清明祭祀(介子推)仪式,并在其后的"第二届中国清明(寒食)文化节"上作主题发言,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淡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。翌日,大型图典《绵山神佛造像上品》举行隆重首发式。4日,冯骥才在山西省副省长陪同下,考察了新发现的绵山大佛风景区。其后前往大同,5日与大同市长及雕塑界专家曾成钢、孙振华、景育民等一起,为将大同打造成"中国雕塑之都"出谋划策。
展开剩余77%冯骥才与绵山仿佛有一种天然的缘分。
"一个作家出身的人,有一种特殊的愿望:与大地上的名山或江河产生某种联系,比如肖洛霍夫与顿河,马克·吐温与密西西比河,黄公望与富春山等。一个作家和艺术家对大地山河的情怀,其实就是一种缘分……"出乎他意料的是,在这片气候干燥的黄土地上,居然有绵山这样一个云烟缥缈、紫气蒸腾、绿树葱茏、清泉淙淙的妙境。更未料到山上还有诸多神佛造像,数量之大,造型之美,技艺之高,令他惊愕。不少造像即使放进中国美术史中,也堪称上品。尤其是云峰寺的明王殿内,不足3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,供奉着明代塑造的阿弥陀佛、观音菩萨、罗汉武士等彩塑68尊,展现了佛天无限开阔的世界,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张力。在镇国寺,历代高僧修成正果圆寂后保存下来的"包骨真身",更被他称为"活着的木乃伊"——"埃及金字塔下埋藏的几千年前法老的木乃伊,徒具形骸,而'包骨真身'仍带着佛教终极追求的体验,更具震撼力。"
山西的煤老板中,有这样一位企业家,靠做焦炭生意起家,却没有走他人的老路,而是将目光投向绵山的旅游文化开发。当时,他并不知山中有"宝",上山后才发现废弃的古庙和荒草乱石、残垣断壁间竟暴露出许多尚未完全损毁的神佛造像,顿生爱怜之意,于是邀请专家学者一起翻山越岭,访问僧民,寻踪觅源,归纳整理后集中保护起来。为此,他还成立了一个绵山文化研究院,历时十载,终见眉目。尤其去年遇上冯骥才之后,更如鱼得水,如虎添翼。仅仅半年间,便将绵山之"宝",一一收入典籍,相当于建立起一个绵山文化档案。
冯骥才在太原参观蒙山大佛。
首发式上,老专家刘魁立动情地说:"这些神佛造像是古人留给后世的历史密码,如今破解任务落到冯骥才身上,既是机缘巧合,又是历史的必然。"
"这本画册可谓绵山文化保护的一个范本,同时又是一个民间企业家的范本,"冯骥才意味深长地说,"在文化界眼皮底下没被发现的,企业家首先发现了,保护了,700多尊精美造像啊!如果他不保护,岂不也换成钱了吗?那么,什么是我们企业家的价值观呢?可能我们对他的认识有些错位。我们通常认为,他是个千万富翁、亿万富翁,这个说法今天已过时。我们的企业家还很有文化眼光,很有精神追求。我觉得世界上一定有一种东西比金钱更宝贵——凡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,都比金钱更宝贵!"
他在表述这一观念时,全场爆发出一阵由衷的响亮的掌声,鼓掌人中不仅有专家学者、媒体记者,也有来自尼泊尔、斯里兰卡、越南等国的驻华使节。这是一种人类的普遍认同,值得每个人深长思之。
告别绵山,他又来到大同。大同,一千多年前曾是北魏的都城,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,最著名的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岗石窟,此外还有上华严寺、下华严寺、九龙壁等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2处。
"很少有一个城市有这么巨大的文化财富,这是大同的骄傲。"冯骥才说。其中,云岗石窟和一些寺庙、古墓随葬品中,布满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精美雕塑,总数多达十几万件,这或许也是他与该市市长,拟将大同打造成"中国雕塑之都"的原因吧!
"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特色是什么?"冯骥才自问自答道:"一个城市最深刻的特色,在于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。比如三大城市中,北京是精英文化、上海是商业文化、天津是市井文化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北京的水土一定是养梅兰芳、齐白石、徐悲鸿、老舍这些文化精英的;上海养张爱玲、养旗袍、养电影和周璇;天津则创造了马三立、骆玉笙这样的文化代表。我还讲过小沈阳,他是东北民间艺术的代表,但如果全国都谈小沈阳,那将是中国文化的沙漠化……"
冯骥才在大同考察文物古迹。
冯骥才认为,最深刻地进入大同文化集体性格的,离不开北魏的DNA,而且已渗透到大同人的心里和血液中。北魏以来创造了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,其他地方无法匹敌的就是雕塑。他建议,一、建立大同文化遗产数据库;二、将大同的雕塑石刻搜集整理,编辑成系列图典,向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展示;三、将城市改造与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。"将历史环境、文化遗存重新整理改造,把一个个陈旧的、蒙满历史尘埃的文化遗存,从几乎被遗忘、带有失落色彩的状态中解救出来;不是商业性地乔装打扮,而是真正重现千年的文明之光,使之薪火相传,这是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。"
在对山西的文化保护感到满意的同时,冯骥才也对山西本土文物的流失忧心忡忡。
他曾逛过山西人在北京附近的李家营和高碑店开办的古玩店铺,在一个市场上,摆了满地的烟袋、帽盒和油灯,令人眼花缭乱。他回顾说,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产生古玩市场以来,最初是倒腾金银细软、官窑瓷器,然后是名人字画、红木家具,老房里零七八碎的生活用品,直到卖窗户门和柱础石礅时,老房子也就快拆完了。由于我们很长时间没有严格的文物保护法,许多文物外流了,让外国人买走了。过去说,"地下文物在陕西,地上文物在山西",但经过文物贩子地毯式的搜索,我们流失的文物远比保护下来的文物多,这是值得认真反思的。"所以我想在山西呼吁一下:多把老祖宗的东西留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吧!有心人、有钱人多为山西留点东西吧!不要一到山西看到的都是舶来品,把我们土地里的含金量、文化浓度表现出来!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在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